麻疹的临床表现
春季是麻疹的高发季节,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传染性极强。其临床特征为发热、流鼻涕、咳嗽、眼结合膜炎,出现特殊的科氏斑(又称麻疹黏膜斑)和广泛的皮肤斑丘疹。麻疹一般康复顺利,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。
(1)潜伏期:一般为10天左右,在潜伏期末1~2天已可从上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麻疹病毒。有些患者于接触麻疹患者数小时后,可出现暂时性轻度上呼吸道症状及低热。麻疹典型病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:前驱期、出疹期和恢复期。
(2)前驱期:一般持续3~5天,而曾接种过麻疹疫苗或有被动免疫力者则可短至1天。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(包括眼结合膜)炎症的卡他症状。有发热、咳嗽、流鼻涕、流眼泪、畏光等,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。发热可达39~40℃,常诉头痛、头昏、乏力、嗜睡。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,发病后2~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,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,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。
(3)出疹期:起病后3~5天当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发热达高峰时开始出现皮疹,常在见到科氏斑后1~2天。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,渐及头部前额、脸面、颈部,自上而下扩展至胸、腹、背,最后达四肢,直至手心脚底,2~3天就波及全身。皮疹以斑丘疹为主,开始时颜色鲜红,聚集融合成片,色泽也渐转暗,但疹间皮肤仍属正常。随出疹达到高峰全身中毒症状加重,体温进一步升高,可达40℃以上,精神委靡、嗜睡倦怠,烦躁不安。
(4)恢复期:在单纯麻疹患者,当皮疹和中毒症状发展到高峰后,体温常于12~24h内较快下降,随之患者精神好转,呼吸道症状减轻,但咳嗽常可延续较久,食欲大大好转。一般体温下降后2~3天皮疹按出疹顺序依次消退,留下浅棕色色素沉着斑,伴糠麸样细小脱屑,以躯干为多,2~3周内退尽。若无并发症,单纯麻疹自起病至疹退一般病程为10~14天。[2]
麻疹的预防措施
1、对麻疹患者应做到早发现,早隔离,早治疗。出疹后的第五天即无传染性,若有并发症则延迟隔离至出疹后第十天。
2、管理传染源
(1)隔离患者
(2)易感者接触后检疫
3、切断传播途径
4、增强人群免疫力,保护易感人群。
(1)主动免疫 对未患过麻疹的易感者,应普遍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。
(2)被动免疫 对体弱有病儿和婴幼儿,未接受过麻疹预防接种者,于5天内给予肌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。
5、开窗透气,患者生活区的地面、空气及物品表面的消毒。
一旦学生出现发热不退、流泪畏光、流涕、口腔红疹、颜面部皮疹等症状,应第一时间来医院就诊。